7月20日,入伏,冬病夏治正式拉开了大幕。
随着“中医热”升温,冬病夏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。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,是中医“天人相应”与“治未病”思想的集中体现,根据《素问》中春夏养阳,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。
冬病夏治,所谓“冬病”指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,比如哮喘、关节痛、慢性腹泻等;而“夏治”则是指借助夏季阳气旺盛、人体气血充盈的特点,通过温阳散寒的方法提前干预,其本质是利用自然规律调整人体阴阳平衡,实现“未病先防,已病防变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“春夏养阳”,指我们人体在春夏季节应该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规律,通过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方式养护人体阳气,为秋冬储备能量,达到预防疾病、延年益寿的目的。夏季阳气外浮,人体毛孔开放,此时用温热疗法,如同“太阳融雪”,更容易将深伏的寒邪连根拔出。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,药物吸收率高,此时干预可提前储备阳气,冬季来临时,身体有足够能量抵御寒邪。
冬病夏治一般适合的人群是阳虚寒凝、遇冷加重的慢性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反复感冒;脾胃虚寒型慢性腹泻、腹痛、消化不良;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颈椎病、老寒腿(遇冷疼痛加重);宫寒痛经、慢性盆腔炎;亚健康状态阳虚体质(怕冷、乏力)、免疫力低下的患者。
当前,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,很多人处在亚健康状态下。结合现代生活方式,中医提出“人造寒凉环境”导致寒邪积累,使“冬病”概念不再局限于季节,而是扩展到与寒邪相关的慢性疾病,从“治已病”到“治未病”——强调通过夏季调理预防冬季疾病,并应用于亚健康状态(如慢性疲劳、免疫力低下)的干预。
多项研究显示,规范的冬病夏治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效率超70%,骨关节疼痛复发率下降40%;艾灸也可以调节免疫平衡,减轻过敏反应,但在临床操作中需规范操作(如药物配伍、贴敷时间)。
需要指出的是,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冬病夏治,比如阴虚火旺的病人就不适合。阴虚火旺型患者,多为阴液不足、虚火内扰,多出现手心、脚心、胸口灼热,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不适,所以一定要先进行滋阴降火,不然是不利于治疗的,反而会导致形成新的危害。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,同一类型的疾病出现的症状也是不同的,如一般哮喘治疗中,只有寒痰犯肺类型的咳喘,才是适合通过冬病夏治的办法来治疗的。
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新民晚报第8版【健康新知】栏目
另外,冬病夏治是一种系统性的中医调理方法,通常需要到冬天才能起效,因此一般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治疗半途而废或使病情加重。而且,冬病夏治所针对的疾病多为一些慢性病,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。即便到了冬天见到效果,也不要轻易见好就收,是否继续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。对于很多顽固的慢性病,可能还需要连续坚持数个夏天,才能使病情稳定。
还有就是,要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,才能获得更持久的健康效益。
作者: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肺病科吴清远主治医师、陆城华主任医师线上股票配资公司
联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